本校書畫系講座教授李轂摩先生是聞名國際的書畫大師,作品風格卓然獨步而情境悠遠,是當代臺灣書畫藝壇傑出創作成就的代表人物。中國繪畫向以達通天人之境 為至高旨妙,以人本、自然、性靈三者相融為精神範式,在與自然的對語合應中,因其各自境遇知感而呈現豐采的筆墨形質與性情理念。李大師承古出新的書畫創作 美學理念也無形中融合中國文化哲思的人文思想精髓,在詩書畫三位同體合一表現中,顯現貫穿儒、道、理、禪的精神素質,形成具有東方文化特質的書畫藝術美學 情境,表現出卓然圓滿的書畫創作思想內涵。

Ku-mo Lee, originally named Kuo-mo, was born into a rural family in Caotun Township, Nantou County. From a cowherd boy to a monochrome ink painting master in the art landscape in Taiwan, the path he took to become a painter is apprenticeship and self-exploration, an approach which is poles apart from the modern academy education. However, this also explains how his works can avoid the restraint of schools and theories and establish a one-of-a-kind style while innovatively preserving the traditional elements.

來臺灣訪問的海外朋友,對臺灣能保存中華文化之精髓,總是感到驚艷讚嘆。尤其在臺灣的中華文化,不只呈現於藝術創作、文學作品、研究文獻中,它更已融於工藝、遊藝、流行消費、娛樂文化之中,而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五更天公雞叫起床,禽語相迎;遠山近樹,田畦稻禾,農人呼應。
閒來閱數行前賢詩文,試幾筆久藏舊紙;夜來傾聽蛙鼓蟲吟,伴我相眠。
  —節《2008李轂摩書畫集.自序》

李轂摩教授儒雅可親,公益修身,文人畫風,創作中傳遞一種平淡生活之美和一股謙和含蓄的生命力,從臺灣土壤裏自然孕育而生,承繼東方水墨畫精神,富含在地文化與情感特色。2012年8月起李教授於本校書畫藝術學系指授,畫作展現天地大美,豐富而充實的藝術美學詮釋,傳達臺灣生機的圖象。書畫一體的創作,既新且久的圖象。成就他生於斯、長於斯的特質表現、親和順暢。在臺灣水墨創作史中,已有其鮮明的指標性意義。

李轂摩先生的自學精神是學子敬仰學習的典範,其創作的深湛更是藝術界所敬重的奇葩。回顧其半世紀的書畫歲月,從山村小牧童到望重藝壇的大畫家,過程艱苦、孤獨,也有肯定與掌聲。

週五, 22 八月 2014 07:50

來談談李轂摩先生的陶瓷創作 林耀堂

Written by

水墨創作延申陶瓷  
    在台灣,大部分的水墨畫家,在提筆展卷臆寫胸中丘壑時,多採宣紙、棉紙、或絲絹為摹本素材;但是,在七○年代由當時的中華陶瓷公司開創引進藝術家,在彩瓷上作畫,一時蔚然成風。從此陶瓷器物表面的勾寫內容和敷彩設色有一番新氣象,過去多為匠人所為的尋常陶瓷因而躍升藝術殿堂,而藝術家們也找到了紙本以外的創作天地。

一、前言
李轂摩先生是一位大畫家、大書法家、大哲學家、大學問家。大凡一位有成就藝術家無不具備了天賦、勤奮、修養、膽氣、識見,對周遭事務具敏銳的觀察、靈感與對生活的特殊領悟而產生藝術衝動,發而為他人所不及的筆墨技法與審美感覺。筆墨猶如畫家的性格與修養,是畫家一生風格與特色。李轂摩先生積累六十年以上的筆墨功夫,總能於萬象之中擷取出生命的精華,隨手拈來,點化出深邃的意境,既有豪邁的氣勢,又有細膩的筆觸,每於親切的畫題中綻放出智慧的火花,不由令人驚嘆。李轂摩先生的畫作看似清淡卻蘊含雋永的人生哲理,看似簡單數筆隱含著令人嘆絕的用筆功夫,不露絲毫雕琢痕跡,淡而有味,數十年的積累功夫,對人世間哲理的體悟,從應接待人無時不令人感受到大哲學家的襟懷、涵容萬物的雅量。「自在 從心所欲」是畫家內心修為幻化為筆墨情懷,是智慧與修持的焠煉,百煉鋼成繞指柔絲,是參透世理了無罣礙的心境。

美,原本就是一項信仰,也是一種認知的行為。

美,不知何時出現、何時有情趣,或者說有美感。

但是,美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名詞,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動詞。美應用在思想上時,它的成分偏重在哲學:應用在生活時,它是一種興味, 一帖生命的催發力。

惠蓀咖啡香,惠蓀咖啡好香,惠蓀咖啡真的好香!

能想像這段文字是一幅畫的款識嗎?或者說,曾看過一幅畫上面出現過如此淺白的文詞嗎?而它正是李轂摩先生大作《惠蓀咖啡》上的題句。但見橫式全開的水墨畫,咖啡樹的枝椏自主幹向右橫撐,或紅或綠的果實繁密其間,兩隻鳥兒站立枝上,狀似交頭接耳。遊目至此,不由得會心一笑,原來這童言般的疊句,說的正是牠們品嘗咖啡的心得哩。看似平淡的題材,透過洗練的筆觸和出奇的構圖,配搭款識的呼應,產生莊諧並具、奇趣橫生的效果,是典型李轂摩式的幽默,也是他立異於畫壇,獨樹一幟的風格。這種風格的魅力,受到海內外專業藝評家的推崇,更深深地吸引所有觀者的眼光。

李轂摩,原名國謨,1941年出生於南投草屯的農村家庭。從放牛的孩子到台灣畫壇的水墨巨匠,他的畫家養成之路,走的是師徒制與自我摸索成長,與現代的學院科班教育大相逕庭,但也因此擺脫流派、理論的束縛,而能遵古求新、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