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文化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寶貴結晶,更是國際的共通語言。地處天府東南的內江市,自古人文薈萃,,才俊輩出,例如,蜚聲國際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作為近代中國藝壇承先啓後的重要人物,被徐悲鴻先生譽為『五百年來一大千』。
近年來,內江邀請兩岸書畫家、青年學生相聚大千故裏,舉辦『海峽兩岸張大千書畫藝術交流活動』,旨在加強內江與臺灣大千書畫藝術的交流,推動兩岸青年在藝術文創上的交流合作,共同傳承和弘揚大千藝術,促進兩岸經貿文化發展與繁榮。
藉由兩岸藝術家交流切磋,各自發展特色,再互相激盪藝術,而創造更好的藝術作品,去年轂摩很榮幸能和來自兩岸的文創藝術菁英共同出席此一盛會,并以『交流・創新・共創未來』為主題,共同探討以『大千藝術』為紐帶,經由開幕式及兩岸青少年才藝、兩岸青少年書畫藝術交流筆會、兩岸青少年文創交流研討、文化考察等活動,增進兩地青少年的了解和友誼,推動內江與臺灣青少年全面的交流合作。
內江市是大千居士的故鄉,鐘靈毓秀,代有英才。『海峽兩岸青少年張大千藝術交流』活動消息一出,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老、中、青三代藝術家齊聚巴蜀,傳承并推動文化藝術的發展。經過多年累積,內江青少年藝術活動已經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品牌。
中華文化鏈結兩岸,兩岸青少年是國家社會的棟樑,同根同源,同為炎黃子孫,共同接受中華文化傳統的潤澤,兩岸的文化藝術交流是沒有隔閡的心語心願。希望未來大家能夠在交流中互相切磋琢磨,繼續齊心協力,為促進兩岸藝術文創共榮發展一起努力,進而開創兩岸關係的嶄新局面。
臺灣藝術大學講座教授
南投縣美術學會創會理事長 李轂摩
走過書畫半世紀—李轂摩創作天地
李轂摩先生的自學精神是學子敬仰學習的典範,其創作的深湛更是藝術界所敬重的奇葩。回顧其半世紀的書畫歲月,從山村小牧童到望重藝壇的大畫家,過程艱苦、孤獨,也有肯定與掌聲。畫家何懷碩即讚稱:「李轂摩先生是自學成功的畫家,博覽古今畫跡,由個人的慧心妙悟而能綜合,而能自出機杼」。
李轂摩先生,1941年出生於南投縣草屯鎮土城里雷公山上竹仔坑底三合院的農耕之家,於大自然中成長,性情純真樸實。自幼即對繪畫產生濃厚的興趣,17歲入民俗水墨畫家余清潭門下學藝,1959年復隨夏荊山習傳統工筆,打下了書畫的紮實根基。孜孜不倦的學習,加上他個人的書畫天賦及禪佛修養體悟,從早期的傳統人物描繪、山水臨摹,邁向中年以後的寫意創作,李轂摩成功的開創了他個人的書畫風格,畫境饒富趣味、潛藏哲理,值得細細品味。
出身於農家,李轂摩先生對天地萬物有著謝天惜物的心境,對週遭環境中的一物一木有其獨到而細膩的觀察、並賦予靈性的看待,這樣的情感淋漓盡緻的呈現於其田園野趣的創作中。而其以畫代書,以書替畫的表現形式,讓書畫相得益彰,亦別具特色。
李轂摩先生的書畫創作取廣用宏,尤在書、畫、篆刻的雄厚實力下,突破傳統,採用立體陶瓷為畫布,展現多元而豐富的藝術天份。配合陶瓷曲面凹凸不一的變化及多樣的瓶壺器形,讓書畫於行筆、疏密、佈圖上更顯應境運思之巧妙,也讓畫跡透過刃筆的刻畫,更為出色,也得見其刃法工夫之純青與靈活。彩瓷創作確實結合了書、畫及篆刻之美,而展露了另一種藝術情趣。
選擇李轂摩先生書畫創作走過半世紀的特殊時機,架設此網站,收錄呈現其書、畫、陶刻等精品,希望這些寓意深遠的藝術創作不僅給中老年人有眾重拾兒時美好記憶的綺想,更提供新世代的諸宅男宅女一個藝術平台;豐富美學素養及心靈之餘,也能透過這些畫作,深深體悟人生哲理。